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军事 > 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 第122章 第 122 章

第121章 第 121 章

作品: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作者:微云烟波 分类:历史军事 字数:39万 更新时间:2023-02-09 16:04

汉室之前在河套地区损失太大,又不能像是这些叛军一样随便拉壮丁,再过一段时间门就是秋收了,要是拉壮丁的话,回头地里的粮食家里的妇孺可未必能很快收回来,朝廷也挤不出太多的粮食用于补偿百姓的损失,甚至可能因为前线战事的不顺利还得从民间门征粮。关中还好,这么多年来,朝廷粮仓一直保持了相当的储量,但是出了函谷关,朝廷其实控制力并没有这样强,粮仓里面粮食到底有多少,长安知道的就是一个数字,就算是派下御史巡查地方,下面欺上瞒下的手段也多的是。何况,谁也说不清楚,外头那些郡守,会不会跟叛军有所勾结。

刘恒从来不是什么喜欢行险的人,既然能有更加保险的办法,为什么还要平白耗费自家的人力物力呢?

因此,一封诏书直接送到了辽国。

“叔平,你觉得如何?”刘昌将诏书给了张辟疆,问道。

张辟疆沉吟一番,说道:“臣以为,王上还是应该答应天子的条件!”刘恒既然已经将刘昌视作是储君,因此,这会儿给出的条件就非常慷慨,直接将燕赵两国许给了刘昌,等到剿灭了叛军,直接将现在的燕王和赵王都封到南边去。

刘恒如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怎么着再做个十多年的天子不成问题,刘昌在辽国这边独掌大权习惯了,不可能早早去长安做个一人之下的储君,但是,辽国不能老是往外发展,得跟大汉保持更多的联系,有更多的存在感,顺便将更多人的利益绑在刘昌身上。如此,即便将来刘恒年纪大了,变得昏聩,宠爱新人幼子之类的,那刘昌也有反制的手段,不至于到时候还得额外增加一重麻烦。

而拿下燕赵两国就不一样了,燕赵两国已经靠近中原腹地了,在那里,刘昌也能对中原施加更多的影响,以前跟辽国隔着太远的距离,不方便跟辽国勾搭的人也能勾搭上了,等到绝大多数官员贵族都上了刘昌的船,那么,刘恒的想法便不重要起来。

“那叔平以为,寡人该如何出兵呢?”刘昌笑道。

张辟疆笑吟吟地点了点地图,指着地图上的大海,说道:“臣以为,直接走海路为上!”

刘昌抚掌笑道:“叔平知我!”比起从陆路出兵,还要越过燕赵,一路大张旗鼓行军过去,还是走海路成本更低,也更方便。

既然已经下了决心,刘昌干脆就召集了群臣,表示自己要起兵为天子诛杀叛逆,下面大臣一开始还有些犹豫,毕竟,大家如今都在忙着对外开拓,一下子抽调十万大军去吴国齐国沿海作战,不知道要耽误多少事情。但是在知道刘恒许下了燕赵两国为报酬的时候,顿时就兴奋起来。之前燕国割让了两个郡,辽国在那边试种了一段时间门棉花,比起木棉还有丝绵,棉花成本可低多了,虽说要精耕细作,但是,如今许多流程都可以用机械,相比较起来,效益却很高。辽国纺织技术也很高,织出来的提花棉布很快就成了贵族士大夫的新宠,细棉的料子做成内衣可比丝绸舒服多了,所以,棉布一度成了奢侈品。只是相比较起来,燕国还是冷了些,棉花产量并不高,如果再拿下赵国,那么就可以种植更多的棉花,给辽国增加一个重要的商品。

为了未来棉纺业的发展,暂时耽搁一阵子也是值得的,何况,按照刘昌的意思,这次他们还可以趁机收拢齐国吴国的百姓移民,辽国哪怕这些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他们就没有嫌人多的时候,要用人的地方多的是,光靠着人口自然增长,小孩子又不能一生下来就能跑能跳,怎么着还得成长个十多年,而从外头引入移民就不一样了,最多培训个一年半载,就能直接派上用场了。

因此,一个个立马摩拳擦掌起来,为了争取带兵出征的权力,军方一帮武将差点没打破了头。

如今在辽国,将领都是讲武堂出来的,受过系统的教育,军方还经常搞一些模拟对抗,但是真正作战经验并不多。不过,没关系,辽国打仗,从来都是靠阳谋堂堂正正碾压过去。我士兵比你强壮,补给比你丰富,武器比你说,比你先进,防御比你强,你拿什么赢我!

因此,这种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对于辽国来说,压根不存在势均力敌的敌人,别说什么吴国进口了多少军械,但是,他们那生产力,就算是给他们足够的铁锭,他们能造出来的东西,水准也就是那样了。私底下,辽国可是拿汉室还有吴国的军械兵种搞过模拟对抗,对于吴国可能采取的战术大概比吴国的将领还清楚。至于齐国,就别提了,齐国的军队一直以来都是个问题,人家根本对打仗兴趣不大,顺风仗可以,要是逆风局,对方投降得比谁都快!

因此,刘昌干脆叫这些将领搞了一次沙盘模拟,谁赢了,谁带兵。

刘濞虽说预料到辽国可能会起兵帮助长安,但是根本没想到,辽军来得那么快。

如今辽国的战船上已经用上了蒸汽机,风帆不过是辅助,让有风的时候可以省点力气,因此,当辽国的战船开始沿着长江入海口攻击吴国沿线的时候,刘濞听到消息,整个人都不好了。

刘濞的太子刘贤主动请缨,要亲临前线助阵,刘濞想了想,还是答应了下来。

刘濞很喜欢自己这个嫡长子,不过刘贤这么多年来,也没真的体现出自己的能力来,刘濞觉得让儿子去前线督战,也能体现一下他的能力,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回头自个的基业还是要传给刘贤的,如今正好可以让刘贤立下一些功劳,好叫下面那些人愿意臣服少主。

刘贤满怀信心地出发了,结果等到了地方之后,就发现情况不对劲。

辽军根本没有忙着攻城略地,反而在城下搞了几个大喇叭在那里喊话,喊的就是辽国的移民政策。

吴国这边,虽说将国内十六岁到六十岁的成年男子都一网打尽,但是以吴国这些年对下面的盘剥,能够活到六十的,起码也得是小康人家,正常的人家,到了三十多岁,就因为营养不良,徭役繁重之类的缘故,衰老不堪,能活到四十的都是少数。这些人中强壮一些的已经被派去攻打中原了,留下来的本来就是一些比较孱弱的,这些人都是被强征来的,对刘濞这个吴王真没多少忠心可言,之前是被办法,监军军法可不是开玩笑的,他们要是敢做出什么不该有的举动,唯一的下场就是被砍下脑袋,挂在城头上示众。

如今听到下面轮番喊话移民,一个个真的都很心动。他们这边沿海,当年就有不少人跑了,另外也有一些渔民和盐户知道一些辽国的事情,在外头跟同乡宣扬一番,在这些人口中,辽国简直就是伊甸园、幻想乡,一个个将辽国想得跟天堂一样。当然,跟他们所处的环境相比,如今的辽国对他们来说,真的跟天堂没什么两样。

辽军不仅在城下面喊,还直接派人到下头村镇乡里喊,那些家里青壮被征,家里大半的粮食也被征去做军粮,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活的妇孺们几乎是立刻就心动了,还有一些胆子大的,看在辽军给的赏格的份上,跟着到城下帮着喊话。

这般攻心之策下来,城里头立马就军心不稳。刘贤到了之后,便命人出城驱逐辽军,结果辽军一个喊话,顿时下面大半的士卒撒腿就跑,直接投降了,其他那些人一看不好,干脆砍了督战的军法官,也跟着降了,刘贤不光没能给辽军一个下马威,反倒是被辽军给教训了一顿。

这还只是个开始,城里逃兵越来越多,这年头的军队,本来也没太多荣誉感还有忠诚,在秦汉时候,当兵是没有军饷的说法的,就是义务,想要有所收获,那就是立下军功,不同等级的军功对应的就是不同规格的赏赐,只要能立下军功,钱财、土地乃至爵位,就都有了。

但是,这对于这些孱弱的百姓来说,军功实在是太遥远了,他们本来就是一帮愚民,什么也不懂,不知道长安天子是谁,也没享受到长安天子的恩惠,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他们在吴国的地盘上,饱受欺压,心里面对刘氏天子其实也是有怨恨的。一面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军功,稍微一个不注意,就要掉脑袋,自己一死,家里的人说不定也要因为没了壮劳力饿死了。一面是辽军许下的承诺,辽军在城下支起了大锅,直接就开始煮饭,一袋袋的白米倒进巨大的不锈钢锅里,然后还加上肉干肉松之类的东西,下面用煤炉炖煮,伙头兵拿着大勺,在锅里面搅拌,再放点调料,隔着老远,都能闻到鱼肉的香味,只教人口水直流,原本肚子里就没什么东西,如今就更加饥饿了。他们不知道移民辽国会不会真的有那许多好东西,但是眼前的好处是能看到的,只要投降,哪怕不移民,也能跟着辽军填饱肚子,这还有什么好说的,一个个都忍不住了。

饥饿能让一个软弱的懦夫变成吃人的野兽,何况,这还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群人。因此,城里发生兵变简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刘贤被亲兵护卫着跑了,而反正的士卒们打开了城门,直接投降了。

辽军根本没有攻城略地的意思,他们就是过来抢人口的,一座座城池在他们类似的操作下变成了空城,百姓们拖家带口地上了大船,一路北上,直接将吴国的腹地变成了无人区,还叫人到处传播流言,说吴国已经被辽军攻破,哪怕刘濞极力封锁消息,还是有人将这些传到了中原。

顿时,吴军军心大乱。大家都不是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尤其是吴军那些精锐,多半是有家有口的,一旦想到自己的家小落到了辽军手里,顿时就没有继续作战的心思了,只想着赶紧返回吴国,看看自个的亲人有没有事。

相比较而言,齐国抵抗的时间门就更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