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海上雄师 > 第三千两百九十章 谁的援军

第两千一百七十二章 铁路

作品:明末之海上雄师 作者:大海鱼 分类:历史军事 字数:928万 更新时间:2023-11-25 10:04

不过,以唐学志当前的身份地位,后花园规模也只是一般。

加上大奶牛又不在。

还算能招架得住。

杨雪蓉和张嫣等人,都比较羞涩,杨氏姐妹花更加没有太多的怨言。

两天时间里,他就将自己的后花园灌溉了一遍。

女人们的皮肤都变得色泽光鲜,精神泛发了。

小慧云回来了。

几个女人商议了一下,绝境将她正式过继给张嫣抚养。

张嫣跟唐学志在一起也有几年时间了。

除去唐学志有事外出的时候,很多次,他都特意将雨露留给她只是,张嫣的肚子却依然没有动静。

上次从应天回来后,唐学志还特意找海峡岛的几个老中医,帮她把脉开药调理。

不过,这段时间,唐学志都不在也没法证实。

只是张嫣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加上宋元亮的夫人,为了自己和唐诗颖献出了生命。

她决定将小慧云抚养成人。

女人们的事情,唐学志也不想过多的参合。

反正他已经决定将小慧云当成自己的亲身孩子抚养。

返回海峡岛的第三天,唐学志准备去找贺元龙研究一下,制造铜壳弹的可行性。

目前鱼鹰的火药,已经进入了纸壳弹阶段。

纸壳相比此前的散药填装虽然方便了不少。

但经常会遇到燃烧不完全,堵塞管道。

从官厅出来,竹影和陆丰等几个兄弟已经将马匹准备好了。

陆丰和戴松、李博明等人,剿灭天草教立下了大功。

唐学志将他们全部调了近卫军。

戴松已经升任了营指挥使。

李博明和陆丰、张小虎等人也都被提名为连指挥使。

近卫军扩军在即。

等新兵练成时,或许他们还能再升一级。

颁下募兵令后,李博明几个帮李大山招募新兵去了。

陆丰则暂时留在唐学志身边。

“将军,您的马!”见唐学志出来,陆丰很谨慎的将马签过来。

唐学志额头轻点,翻身坐到了马背上。

竹影和几个兄弟也都纷纷上马。

众人往北门出城,后一直往山里走。

两侧的山景飞快的倒退。

路面都是用水泥浇灌而成。

如果不是竹影几个陪,唐学志会以为自己走在后世的乡村公路上。

大约十余分钟后,便看到了一些坐落有致的房屋出现在山脚。

道路尽头,有一个哨卡。

看到唐学志和竹影等人过来,士兵连忙将哨卡拒马移开,,放行。

山脚不时传来轰隆的铳声。

竹影告诉他,那是在试验新火药。

到了贺元龙工作的院子前面,停下。

“将,将军,您来了……!”

贺元龙在配药房听见了马嘶声,还以为是王四苟哪个过来巡视了。

赶紧出来一看,却是唐学志。

便要将众人接到前厅。

唐学志让陆丰等人留在前厅喝茶,自己和竹影跟贺元龙一起,去了陪实验室。

他将从藤野一郎手里得到了手枪和子弹拿了出来。

“精妙,精妙啊,将军,这些枪弹做的简直精巧绝伦啊,不知到底是何人杰作。”贺元龙了解了铜壳弹激发原理,和手枪的连发装置后,也是大吃一惊。

“何人的杰作,某也不知道,不过,哪个能掌握这门技术,将这种从手枪,大量装备军中,对于其他的国家却是灾难。”唐学志道。

竹影也道:“是啊,老贺,将军亲自来在找你,也是为了这件事情,这支铳枪是在藤野一郎手上缴获,一年前,王龙从波斯也得到过一支同样的铳枪,这证明,在西方世界,已经有人掌握了这门技术。”

”试想,如果有外国军团,携带大量的这种铳枪,杀入华夏,那将会是什么惨象。”

贺元龙猛地吸了一口凉气。“我明白了,这种铳弹的技术,无论是长短铳枪都能使用,也许,孔山的搞的连发装置也能突破。”

说完他又跟唐学志拍着胸脯,保证:“将军放下,卑职一定竭尽全力,突破该项技术。”

唐学志离开火药局后,又去了孔山的机械局。

这段时间,孔山正在摆弄一些新式铳枪。

实验室还摆放着一架连发装置,按照唐学志提供的思路,这玩意儿看起来有点像马克沁。

唐学志大概的看了一下,激发原理似乎是那么回事。

但在铜壳弹研发成功之前,连发装置肯定不会太稳定,而且容易出安全问题。

唐学志决定将突破口放在铜壳弹上。

只要得到可靠的子弹,很多机械问题也都将迎刃而解。

不久后,他又去了造船局看过了灭世号和枭龙号的舾装情况。

秦小风告诉他,潜艇的蒸汽机上舰成功了,目前已在调试阶段。

唐学志这段时间,也都经常往几个制造局跑,希望能帮助他们突破一些关键技术。

两个月后,李大山等人将募集的三万新军,分批乘船背上前往济州整训。

唐学志则在唐城、明城和夏城之间奔走。

这三个地之间,目前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船。

鱼鹰的蒸汽船,虽然是不错,但这只是对于唐学志而言。

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可没有专用的蒸汽船随时候着。

但如果是走陆陆,三地之间,最远的地方,达七八百里。

就算是马车,从明城到夏城恐怕也得四五天时间。

如果能在三地之间,建成一条铁路,贯通南北,也可以免去了乘船的颠簸。

对于三地的经济融合也会起很大的帮助。

唐学志将黄文亮和陈公赞等人,找来商议。

听了他的概述后,黄文亮尤其的感兴趣。

“太好了,如果将军说的铁路能够建成,那淡水河上游的煤和水泥,就可以直接运到夏城,你们不知道,一旦遇上台风,我都夜不能寐,如果能走陆运,可就解决了大问题。”黄文亮举双手赞成。

陈公赞却紧皱着眉头:“铁路,好是好,可哪有船方便啊,这一投下去,恐怕又得百万以上的钱银,而且,还得占用大量的田地,恐怕……”

陈公赞担心的不是能不能修成,而是银子。

按照唐学志所说的火车,得在在铁轨上行驶。

从夏城到明城相距七八百里。

那得耗费多少钢铁,多少人力物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