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都市言情 >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 第 226 章 约定好下次见面之...

第 210 章 王世琦一愣,问道...

作品: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作者:天予昭晖 分类:都市言情 字数:141万 更新时间:2024-06-01 07:33

王世琦一愣,问道:“不知陛下说的是什么好消息。”

朱翊钧笑道:“你爹升官了,现在是刑部左侍郎。”

“……”

王世琦脸上并未见得有几分喜悦,似乎父亲升官,对他而言也算不得什么喜事。

他脸上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变化都没能逃过朱翊钧的眼睛:“怎么,你不高兴?”

王世琦摇摇头:“没有,只是……”

他伏下身给朱翊钧磕了个头:“末将有一事相求。”

朱翊钧笑道:“巧了,朕也有一事交代你。”

王世琦诚惶诚恐道:“全凭陛下差遣。”

朱翊钧道:“还是你先说吧。”

王世琦扭捏了一下,才说道:“恳请陛下,不要和父亲提起末将在蓟镇的事?”

朱翊钧听明白了:“你也是偷跑出来的。”

王世琦点点头:“是。”

“王宗沐不知道你在蓟镇?”

“知道,不过他反对我从军。”

朱翊钧又问:“他为何反对?”

王世琦回道:“他想让我读书,考功名,可我想上阵杀敌,十八岁那年就从家里偷偷跑到了蓟镇。”

“我就知道,”朱翊钧看着他,坏笑,“你就是凭关系进的戚家军。”

“……”

“陛下说得是,”王世琦勇敢承认,“末将的确是凭关系进的戚家军,但却是凭自己的本事留下来。”

戚继光和王宗沐相识,王宗沐的儿子偷偷跑来了,戚继光早就与他通过信。

自己生的崽子自己管不了,那就只能委托戚继光,帮忙好好教导一番,让他吃些苦头,他自己就回去了。

谁知道这一晃四年过去了,王世琦在军营里干得有声有色,从士兵升了校尉。

王宗沐拿他没办法,但也不愿妥协,父子俩就这么僵持住了。

上次练兵,他和戚继光身边几位副将被安排在关外,负责攻打长城各处,所以朱翊钧并未见过他。

王世琦等着听是什么事,朱翊钧却没有了下文,站起身走到他跟前:“到院子里来,让朕瞧瞧,你究竟有多大本事。”

朱翊钧毕竟是瞒着大臣,偷跑出来的,皇上此时应该在乾清宫养病,而不是在蓟镇巡边。

他本想叮嘱王世琦切不可将他他的行踪告诉王宗沐,现在看来,这父子之间素无往来,他也不必有所顾虑。

王世琦跟着朱翊钧来到院子里,还以为朱翊钧要让他耍一套枪法来瞧瞧,正走神之际,忽的有什么东西朝着他面门袭来,定睛一看,竟是一根手臂粗的铁棍。

王世琦急退数步,堪堪躲避开去。刚才他进屋里面圣,长枪靠在院子里,此时手往后一抓,慌忙拿起来顺势往前一挡,接住了朱翊钧劈下的又一棍。

朱翊钧收回铁棍,攻他下盘,王世琦纵身躲避。他明明使的一杆长枪,却是让朱翊钧抢了先机,逼得他连连后退。

况且,对方尊为天子,他岂敢还手。可朱翊钧步步紧逼,又让他不得不还手。

生在进退危难之际,朱翊钧手中铁棍竟是抵住他的左肩,势大力沉的往前一推,王世琦趔趄两步,险些摔倒。

朱翊钧嘲讽道:“这就是你的本事?”

王世琦提着枪有点不服,又不敢反驳。

朱翊钧却道:“你放开了打,若有半分留力,朕就……”

他想了想说道:“朕就派人把你送回京师,让你好好读书,准备科举。”

“……”

王世琦握进长枪:“若有冒犯,末将打完再向陛下请罪!”

说完他就冲上去了。

刘守有从院外进来,正好看到王世琦与朱翊钧切磋,小伙子枪法不错,却又不是埋头猛干,进退有度,聪明又机警。

刘守有挪到陆绎身旁,小声道:“这小子的枪长一大截,咱家陛下吃亏呀。”

陆绎摇头:“势均力敌才看兵刃长短。”

“那倒也是,”刘守有同意他的说法,“小王将军最多还能撑十招,十、九、八……四、三……”

刚数到“三”的时候,王世琦长□□出,朱翊钧飞掠而且,足尖在枪头上轻轻一点,顺着枪杆疾步上前。

王世琦慌忙撤枪,朱翊钧再次施展轻功,已经来到王世琦跟前,借力一踢,王世琦长枪脱手,探手去抓,朱翊钧手中铁棍却已经抵上他的胸口。

“你输了。”

王世琦单膝跪地,抱拳道:“陛下武艺精湛,末将输得心服口服。”

他比朱翊钧年长八岁,虽然一开始,顾忌他天子身份,束手束脚,但后来,他也感受到朱翊钧功夫了得,越打越认真,最后还是败下阵来。

他并不是奉承,的确输得心服口服。

朱翊钧收了铁棍,笑道:“你也不错,以后去考个武举。”

王世琦却道:“已经考过了。”

“噢!”朱翊钧乐不可支,“果真是武举人,倒是王宗沐这个做父亲的不懂事了,应该成全你才是。”

王世琦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乡试我也考过了。”

这倒是让朱翊钧颇为吃惊,而后恍然大悟:“难怪……我要是你爹,绑也要绑你去参加进士科。”

勇猛如戚继光,官至总兵官,不也要听命于谭纶这个总督。所以说,当年在浙江,戚继光、俞大猷、刘显,个个都是悍将,却还是惧怕胡宗宪这个三甲吊车尾的进士。

武将做到头,也得被文官管着。

朱翊钧说不走,还真就不走了。戚继光忙着招募新兵,他还真去凑了个热闹。

朱翊钧混在人群里,自来熟的和前后排队的人闲聊:“这位兄台,何方人士?”

“河南洛阳。”

朱翊钧又问:“为何大老远来这边镇投军?”

对方回道:“帮东家运送粮草来此地,正好遇到戚家军募兵,来碰碰运气。”

普通百姓愿意从军的不多,但戚家军不一样。他们在东南抗倭,早已名声在外,训练严苛、装备精良,赏罚分明,连伙食都比别的地方的兵更好。

朱翊钧发现,周围好些人都是外地来的。

那河南大哥伸着脖子往前张望,颇为担忧的问:“也不知道中不中。”

朱翊钧说:“中!”

果然,就如王世琦所说,招募新兵第一轮就是看面相。好几个人朱翊钧看着还行,却被刷下来了。

等轮到他的时候,人家一看,他生得这般眉目俊朗,面若冠玉,只一眼,就说不符合标准,让他走。

朱翊钧眼神示意,王安上前,往对方手里塞银子:“将军通融通融,我家公子慕名而来,一心盼着投入戚将军麾下……”

他话未说完,人家就把银子塞了回来,怒道:“赶紧走!”

“……”

冯保笑道:“都说不行了,陛下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什么话?”朱翊钧不服气,“他能凭关系进戚家军,我怎么不行?”

朱翊钧在大街上逛了一圈,看那些南来北往的商人运送粮草,又道茶馆里坐下听书。说书人在台上讲得口沫横飞,高潮的迭起。

他支个耳朵听旁边那桌两个生意人商量,把荒废依旧的屯田重新开垦出来。又说宣府、大同那边也有大量荒地,准备隔日启程,过去瞧瞧。

朱翊钧听得颇为满意,边镇逐渐繁荣,对于镇守边关,抗击北元大有益处。

玩够了,他回到总兵府,直接去见戚继光,先问小王子和董狐狸那边有什么行动。

戚继光回道:“暂时还没有动静。”

朱翊钧点点头:“我猜也是。”

戚继光试探着问道:“陛下打算何日返京?”

朱翊钧摆了摆手:“不急。”

“我想着,戚将军近来要训练新兵,不知我能否也去体验一下,与他们同吃同住,一同操练。”

“不可!”戚继光惊道,“陛下乃万金之躯,怎可与下等士卒同吃同住。”

朱翊钧说:“没关系,我不介意。”

戚继光心道:“我介意,你不回京就算了,还来给我添乱。”

朱翊钧看出了他的顾虑:“戚将军但说无妨。”

戚继光说道:“新兵入伍,大多散漫不懂规矩。教官训练严格,对那些难以管束的士兵,打骂也是常有的事。”

“他们不识得陛下,若有冒犯,岂非罪该万死。”

朱翊钧听劝:“那算了吧。”

他就这么呆着也没意思:“那我去看看我那废物表哥。”

这个戚继光倒是同意了:“臣明日过去练兵,正好伴驾。”

戚继光身为总兵官,却仍是坚持亲自操练士兵,光这一点,全国就没有几个总兵官能做到。

第二日,他们骑马去的,沿着长城跑了好远的路,来到另一处军营。

沿途,戚继光向朱翊钧介绍:“臣初到蓟镇,来回巡视多处长城边防。”

“经过慎重考虑,向朝廷上疏,请求建立三千座空心台。”

朱翊钧点头:“我知道这件事情,当时我父皇也批准了。”

戚继光却道:“那时,朝廷正值困难之际,批下来的银两只够修建一千二百座空心台。”

听到这里,朱翊钧就皱起了眉头。身为曾经的皇太子,现在的皇帝,通常,他只清楚内阁的决策,却不清楚后面的执行情况。

请求建三千座空心台却只给了建一千二百座的经费,一半都不到。

这可是蓟州,距离京师最近,两百年来,一直被蒙古人虎视眈眈,时刻觊觎的边关重镇。修筑防御攻势都能大打折扣,谈什么保卫疆土。

戚继光又道:“臣调配士卒,开始在长城各处筑台、修墙。可蓟镇的士卒夙多木强,律以军政即不堪。”

“臣只得再次向朝廷请奏,从浙江调兵三千。”

“那日,三千军士抵达蓟镇城外待命时,正逢大雨,但三千人,从日出一直站到日落,植立不动。引得边军大为惊骇,过去散漫的恶习渐渐有所革除。”

“到隆庆五年八月,空心台全部建成,从山海关到蓟镇,共计修筑空心台一千零十七座,虽然不及臣当初设想,但也大大增强了东边长城的防御。”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