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武侠仙侠 > 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 第 72 章 (视频)

第 72 章 (视频)

作品: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作者:九沓 分类:武侠仙侠 字数:62万 更新时间:2024-04-28 07:43

宇文融原是在嘎嘎大笑的,听到李林甫的话后嘎然而止。

╳本作者九沓提醒您最全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尽在[米读小#☂说],域名[(miduxs.com)]╳✪来╳米读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miduxs)•(com)

李林甫这是在骂他。

(miduxs)•(com)

他嘲笑李林甫没有文化,李林甫就反过来讥讽他,说他也没有文化。

(miduxs)•(com)

宇文融惊讶于李林甫为了骂他把自己也骂进去,接着无所谓的笑笑。

(miduxs)•(com)

没关系,反正被嘲笑的那个弄獐宰相不是他。

说到这个,为什么天幕还不讲他啊?

适可而止吧,真不知道一个被人嘲笑的弄獐宰相有什么好讲的,根本没有人爱听。

【在文化程度这方面,李林甫和张九龄身上存在这鲜明的差异。李林甫是白字先生,张九龄是文坛大家。环境塑造天才这句话放在张九龄身上是不适用的,他的出生地韶州在张九龄崭露头角之前就没有出现过什么能人,是个彻彻底底的文化荒漠。】

【但张九龄没有被这样的环境影响,他好像是为文而生,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极妙的文章,十三岁的时候得到了“此子必能致远”的评价。二十岁那年一举考中进士。】

【张说看到张九龄后一见如故,大力提携张九龄,甚至给了张九龄极高的评价:“后来词人称首也”。张说是当时引领文坛的宗师性人物啊,能得张说这样的评价,足以见其文采。《唐诗三百首》的开篇之作就是张九龄的诗作,《望月怀远》中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家从小学诗肯定知道,一般来说,诗人仕途坎坷的经历和他的文学成就是成正比的,唐诗讲究抒怀,诗人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就是他们最有话讲的时候。但张九龄的官路和其他诗人相比,可以说是一条康庄大道,这更能看出他文学功底的深厚。】

宇文融又在拍大腿。

哎呀,这回好了,天幕不说李林甫了,开始说张九龄。

所以他究竟什么时候当的宰相,怎么当的,干了些什么,天幕能不能说两句。

就是穿插在张九龄和李林甫的中间也是可以的,他的要求已经非常低了。

李隆基看着站在大殿之中,风姿卓越的张九龄,心里满意的不行。

这是他选出来的宰相,天幕夸他的宰相,他与有荣焉。

李林甫的心情差到了极点。

什么意思,天幕针对他是吧?

为什么刚刚讲完他是个白字先生的事情,就开始讲张九龄是文坛领袖?

这个坎是过不去了。

早知道会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小时候说什么都要刻苦读书。

身为贵族又怎样,祖宗的荫蔽又怎样,他现在还不是得站在这里,和这个出身文化荒漠的布衣张九龄对比。

更丢人的是,他在才学上完完全全被张九龄碾压了,他甚至辩无可辩。

说多了可就成了比“弄獐宰相”更好笑的笑话了。

【张九龄不仅才学出众,他整个人的气质也是超然的。我们之前讲的萧嵩是凭借长相让李隆基另眼相待的,但萧嵩俊美比较好理解,唐朝以肥为美,男子魁梧才是最好。萧嵩是武将,又有和关公一样的美髯,自然符合当时的审美。】

【但张九龄能因为长相得李隆基另眼相待,那纯纯就是因为他一身的气质了。他和萧嵩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帅哥。萧嵩符合当时唐朝人的审美,张九龄会更得现代人的青睐。】

[你如果这么说那我就更喜欢张九龄了!]

[我真的超爱张九龄的诗。]

[萧嵩没听过,但是张九龄我熟啊!]

[又是遗憾不能亲自去唐朝的一天呢。]

大殿内也是一片赞声。

“张公的风度自然无人能及。”

“我若有张公一半的文采就好了。”

“张公看着完全不像个布衣平民,倒像个贵族。”

这些饱含赞美之辞的话传到了李林甫的耳朵里。

李林甫心里更痛了。

张九龄像贵族?那他是什么?他才是真正的贵族啊。

这些同僚们但凡睁开眼睛看一看呢,他还站在这里啊。

宇文融听到贵族一词,又来了精神。

他上下打量了宇文融一眼,意思相当明显:贵族啊,就这啊?还不如一个平民呢。

张九龄得到了天幕和百官的一致赞美,但依旧挺直腰背,面无表情,不卑不亢的模样。

文采和风度都是次要的,他更想知道自己罢相的愿意,这才是他关注的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或者是经常看古装剧的观众应该知道,百官上朝的时候都会拿着笏板,笏板一般是用笏囊来装,笏囊的出处,就在张九龄这里。】

【唐朝人骑马上下朝,一般会将笏板别在腰上。但张九龄人长得清瘦,又体弱多病,将笏板别在腰上骑马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张九龄就命人做了个笏囊。张九龄拿笏囊上朝的模样被李隆基看到了,李隆基非常喜欢,看着赏心悦目啊。】

【赞赏完后,李隆基看那些把笏板往裤腰上一别就来上朝的大臣们就不是那么顺眼了。怎么越看越没有风度,越看越觉得粗鲁。武将这么干就算了,怎么文官一个个也都像个大老粗似的。于是李隆基下令,以后所有人上朝都准备一个笏囊。】

[原来笏囊是张九龄发明的。]

[这么看张九龄挺弱的,但是意外让人兴奋是怎么回事?]

[很像那种病美人啊,好喜欢。]

[完了戳到我了。]

[其实我更喜欢萧嵩那种的。]

弹幕兴奋了,百官萎靡了。

百官:笑不出来了。

陛下怎么还搞上拉踩了呢?

“越看越没有风度。”

“越看越觉得粗鲁。”

“一个个也都像个大老粗似的。”

他们哪里没有风度,哪里粗鲁?

百官看着自己手里的笏板。

看啊,他们明明很斯文拿在手里的。

至于上朝,别在腰上当然更方便了。

李隆基听着天幕乐呵呵的,脑袋里开始想张九龄骑马拿笏囊的模样。

一定是极赏心悦目的。

要是每天上朝都能看到百官拿着笏囊这样赏心悦目的画面就好了,看着就整齐漂亮。

至于这把笏板别在腰上这个行为麻不麻烦……

哈哈,这哪里是他要考虑的嘛,他每天听那么多的谏言,掉那么多的头发,为国事操劳如此,在这点小事上折腾折腾臣子们怎么了。

这哪里是折腾呦,这是为他们好,这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文人风度。

他李隆基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他绝对没有。

于是李隆基大手一挥,乐颠颠下了命令。

这下不管文臣还是武将,脸上都是一样的委屈。

原来陛下真的嫌弃他们粗鲁。

张九龄看到了百官的反应,也觉得十分不好意思。

但陛下看起来兴致颇高的模样,且这笏囊实在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平日里递给陛下的谏书,里头的话都不大中听。

这会就不要说话了吧。

张九龄:目移。

什么也没看到。

【李隆基非常喜欢张九龄,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张九龄的喜欢。他作为皇帝,看过的有文采之人多到数不胜数,却独独张九龄走到了他的心里,在文采上,他对张九龄的喜爱更甚于之前的张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这是李隆基对张九龄的评价。】

【“皆弗如也”、“终身师之”、“文场之帅”,李隆基可没给过张说这么高的评价。】

[这是真的喜欢了。]

[李隆基有点像张九龄的粉丝啊?]

[李隆基自己文采也不错,爱才是正常的。]

[好高的评价啊,这么喜欢张九龄为什么最后要罢他的相呢?]

从小到到听了太多赞美之辞的张九龄脸红了。

他听夸赞,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几分羞愧。

这是陛下对他的夸赞,原来陛下是这样喜欢他吗?

他本以为自己能当上宰相,大部分是天幕的功劳,少部分是张公的功劳。

至于他自己,倒是没那么大的魅力。

他何德何能能让陛下在一众朝臣之中独独选中他,且只立他为相啊?

他自问如果没有天幕,他是没有那么大的面子的。

但现在天幕告诉他,陛下很喜欢他。

甚至用“皆弗如也”、“终身师之”、“文场之帅”这样的词来形容。

能让陛下学习他,他实在是愧不敢当。

总是乐颠颠去看张九龄的李隆基也不大好意思。

怎么回事,天幕不背刺他了,改行戳他的心思?

不管是羞愤的红,还是害羞的红,天幕一定要让他的脸红起来是吗?

李隆基:目移。

我没有总是看张九龄嗷,可不是我看的他。

【张九龄体弱,按道理,他精神头应该不会太好。但恰恰相反,张九龄的精神实在太好了,好到熬过大夜第二天也能精神抖擞地去上朝。唐代的早朝时间大概是我们现在的五点多,百官去上朝肯定要提前准备,起床的时间只会比五点早,不会比五点晚。】

【所以在等待上朝的时候,大臣们总会面带疲态,严重些的还会打哈欠。但张九龄不一样,无论他昨天晚上处理政务到多晚,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依旧是精神抖擞,像是喝了兴奋剂一样,让人看着就神清气爽。】

【这样意气风发的人谁看着不喜欢呢?李隆基也喜欢啊,他自己也觉得上朝的时间实在太早,他也困。打哈欠是传染的,认真工作也是传染的,李隆基觉得自己看到张九龄精神奕奕的模样,也就有了精神头。他说:“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我去,古代上朝那么早?五点就上朝?]

[哈哈哈哈,原来古代人有古代人的早八。]

[胡说,那怎么能是早八,那是早五。]

[怪不得古人死的快,起这么早谁顶得住啊。]

[张九龄真乃神人,他是怎么做到起这么早还那么有精神啊?]

[我每天早八困得跟狗一样。]

[希望张九龄永远在朝堂,李隆基能不能好好工作就看他了。]

这话不仅说出了李隆基的心声,也说出了百官的心声。

他们不仅仅把张九龄当成自己提神醒脑的猫薄荷,他们也好奇啊,好奇为什么张公体弱但每日依旧精神抖擞的模样。

他们一个个威武雄壮的,每天早上早起,看起来马上就快嗝屁了。

人与儿的差距实在是大啊。

上天给了他们魁梧的身躯,却没有给他们一个和身体匹配的精神。

【如果把张九龄和李林甫拿来对比,这两个人像是完全相反的人。李林甫是贵族的身份,布衣的脾性,张九龄是布衣的身份,贵族的脾性。要说张九龄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有些眼高于顶,过于自负了。】

【联想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脾气其实不难理解。他生在文化荒漠地区,那地方那么多年来就出了这么一个天才,自然是被众星捧月一样对待着。在考中之后步入官场,又得到张说这样的一个大官一路的保驾护航。而且大多数的文人多少都有点自负的性格,张九龄也不例外。】

【他自负的最大表现是看不起“布衣先生”李林甫,他看不上这个人,最后也是栽在了这个人的手里。】

张九龄认真了起来。

天幕终于说到了重点。

自负是他的缺点,他当然承认,也不会有任何被戳穿的羞耻情绪。

张公在去世之前就多次嘱咐他小心李林甫。

有天幕说出的结局,加上张公的耳提面命,他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李林甫也认真了。

他把刚刚红了又白,白了又红的脸给丢掉,开始认真听天幕说的话。

快让他听听,到底是怎么把张九龄搞下台,他学习学习天幕里的自己是怎么做的。

【张九龄和李林甫都是宰相,谁的地位更高一点呢,是张九龄。这点李林甫也明白,他甚至把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喜欢看的清清楚楚。所有早期的时候,李林甫并不和张九龄产生什么冲突。】

【李林甫一直在等机会,等李隆基对张九龄逐渐转变态度的机会。可能有人要问了,李隆基不是很喜欢张九龄的文采吗?李隆基还喜欢张九龄的气质,只要他的文采和气质一直不变,不就能一直得到李隆基的喜欢吗?】

【话不是这样讲的,容貌和文采当然不是变量,但帝王之心难测,李隆基的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他坐在皇帝位置上的年限逐渐增长,他的享乐之心也在逐渐攀升。】

【之前讲到,在封禅后第四年,也就是开元十七年的时候,李隆基把自己的生日定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取名“千秋节”。每在千秋节的时候,文武百官在给李隆基送寿礼的时候,会额外送铜镜,这铜镜被称为金镜。这是个几年如一日,从未变过的传统,但是在张九龄看来,这个传统就相当不顺眼了。】

【当时的宰相张说没有反对,但是张九龄当了宰相之后,他看到了李隆基的变化,并因为这样的变化而担忧。不理朝政,爱好奢靡怎么能行呢?于是张九龄在这个铜镜上做文章了。】

【开元二十四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千秋节,李隆基迎来了他的生日。早在好几个月前,百官就开始在镜子上花心思,想着送出一个最特别的镜子。于是在这一天,各式各样,带着各种奇思妙想的镜子送到了李隆基的手里。但张九龄不一样,他没有送镜子,他编了一个《千秋金镜录》。】

【这个《千秋金镜录》里将各种各样兴国亡国的例子编撰进去,主要表达的只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认真治理国家才能够长久兴盛,奢靡享乐只能导致国家灭亡。张九龄实在是用心良苦,在李隆基的生日都不忘劝谏。】

【这样一份用心良苦的生日礼物李隆基会喜欢吗?】

龙椅上的李隆基瑟瑟发抖。

一整本书的谏言,光是听起来就要掉不少头发的样子,更别说是全书通读了。

张九龄他确实文采飞扬,也的确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十分喜欢张九龄的才情也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但是喜欢不是这样的喜欢法啊……

李隆基摸摸头发,感觉不仅发量稀薄,脑子也不转圈了。

那个什么《千秋金镜录》究竟有多厚?他要看多久?张九龄会提问吗?如果不看会被他发现吗?

张九龄要是发现了他不看这本书,会不会再次上谏啊?

会用那种很失望的眼神看着他吗?

是单单张九龄用那种很失望的眼神看着他,还是所有人都用那种很失望的眼神看着他呢?

张九龄觉得天幕讲到了点子。

《千秋金镜录》!

这真的一个不错的生辰礼物啊。

天幕里的自己也太聪明的吧?怎么会想到这样美妙的办法来劝谏呢?

在这样重大节日唤醒陛下沉睡的心灵,让陛下从奢靡享乐之中苏醒,为这个《千秋金镜录》感动,并走向明君正途。

这传出去,想必也是一段能记在史册的佳话吧。

这佳话一定会长久流传下去!

张九龄已经开始分析送《千秋金镜录》给李隆基的可行性了。

并且他开始用一种询问且期待的眼神看着李隆基:陛下您会喜欢的对吗?

[哈哈哈哈,李隆基会喜欢吗?他当然不喜欢啦!]

[现在的李隆基只想享受,什么《千秋金镜录》,都撕掉。]

[李隆基不仅不喜欢《千秋金镜录》,他马上也要不喜欢张九龄喽。]

[啧,从喜欢到不喜欢,只需要一本《千秋金镜录》。]

[知道李林甫为什么能当十九年的宰相吗?因为他不送《千秋金镜录》。]

李隆基急了,想伸手一拳挥走一条弹幕。

说什么瞎话呢?

谁不喜欢,谁要把这《千秋金镜录》撕掉,他才没有1

天幕知不知道自己被那么多的人看着啊?

能不能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样的话被大臣听了,明天他的案上又得多多少本折子呦。

真要命,天幕不批折子,天幕不知道这其中的心酸苦楚啊。

且他的好爱卿怎么能和李林甫那个口蜜腹剑的人相比呢?

就是因为李林甫他不送这种《千秋金镜录》,才让他在耽于享乐的路上越走越远。

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他两只眼睛睿智着呢,不要想着蒙蔽他。

“李隆基会喜欢吗?他当然不喜欢啦。”

张九龄眼神里的光散去一半,但依旧执着看着李隆基。

他们说的都是假的,陛下您会喜欢的对吗?

我不相信后人说的话,我只相信陛下您说的话!

李隆基被予以这样的信任,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哪里敢说自己不喜欢,他只觉得此刻若是回答了不喜欢,那就会成为被唾骂的千古罪人。

事情就是那么严重。

李隆基在自认为不能辜负张九龄的这份信任,他坐直了身子,斩钉截铁:“这样的生辰礼,朕很喜欢!”

张九龄满意了,一副我就知道一定如此的模样。

现在的陛下很能听进去劝,谏言这种东西,知道了是为江山社稷好之后,就会越来越喜欢听的。

于是百官的眼睛和张九龄一样,亮晶晶的。

他们听到了什么,他们听到了陛下喜欢!

虽然现在的陛下没有将自己的生辰定为千秋节,但陛下总是要过生辰的。

封禅之后陛下不是还规定了寿礼不该超过多少银钱吗?

这种《千秋金镜录》甚至不需要花钱!

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能根据这册子的薄厚和里面的事例,来彰显自己的用心程度。

好寿礼啊,到底是张公明智。

他们以后也要送这种东西!

于是在这次天幕过后,百官齐送《千秋金镜录》代替天幕之中的金镜,成了百官必送的寿礼,这甚至变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长久流传了下去,也算是简陋寿辰之中的一大盛观了。

【李隆基肯定不喜欢。张九龄送这礼物是劝谏用的,是给他添堵来了。来看看张九龄都说了什么添堵的话吧。张九龄跟李隆基说:“普通的镜子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模样,看镜子能正衣冠,但是读历史能知兴替,我写的这《千秋金镜录》里面,全都是国家兴亡的道理,希望陛下能好好研读。”】

【李隆基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年轻的他了,他现在已经五十多岁啦,哪里还能听得这种话。他不仅不觉得自己享乐是衰亡之相,甚至觉得国家已经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他还觉得张九龄现在和他说这些话真是下头,好感全败光了。】

上一秒说着“朕十分喜欢”的李隆基,就在这一秒被啪啪打脸。

他忙不迭看向张九龄。

果然,张九龄的眼中不复之前的光彩。

李隆基心里急啊,快看看他的好爱卿,大病初愈坚持来上朝,站了那么久了,脸色越来越白,现在听了天幕的话更是摇摇欲坠。

“真是下头。”

“好感全败光了。”

他怎么能和柔弱的张爱卿说这样的话呢!

张爱卿给了他那样的期待和信任,他如何能这样辜负。

李隆基看着摇摇欲坠却依旧挺直腰背竭力站好的张九龄,开始自责起来。

他真该死啊。

作者有话要说

九沓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第 72 章 (视频)

《用滞销盲盒攻略黑莲花》第二十九章 交换身体盲盒使用成功!...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