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军事 >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第 286 章 展望未来·日常二三事(四)

第147章 第147章

作品: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作者:木兰竹 分类:历史军事 字数:173万 更新时间:2023-08-05 20:45

听了徐达的话之后,朱元璋三位义子都认为义父准备做的这件事很不靠谱。

“标弟也要参与祭奠,义父他哪来的自信变装能瞒过标儿?”朱文正满脸不信,“我担心他这会玩脱。”

李文忠双手抱头,学到了陈标喜欢抱头甩脑袋的坏习惯:“我义父为什么登基之后就变得如此奇怪了?”

陈英委婉道:“徐丞相,请劝劝义父,让义父三思。”

徐达问道:“陛下如此自信,我们等着看热闹,劝什么劝?”

三人沉默。

他们忽然想起来,这位徐丞相私下里是个最爱看热闹的人。在非正事上,指望他不可能。

三人只能希望义母能劝住义父。

马秀英确实在劝朱元璋。她能理解朱元璋想给标儿一个惊喜的心情,但她更担心朱元璋身份暴露。

那个摔坏了脑袋的算命先生已经辞世,他们谁也不知道这“不可归位”要能做到何种程度。如果标儿知道自己是太子就算归位怎么办?

朱元璋把自己的胸脯拍得啪嗒啪嗒响:“放心,我已经准备妥当!”

朱元璋的性子很倔强,当他下定决心之后,就算马秀英也劝不了,唯一能劝得了他的只有陈标。

这事不能让陈标知道真相,陈标没法劝,马秀英只能干着急。

“我看标儿提前知道了你的身份,你该怎么办!”马秀英气得跺脚。

朱元璋再次拍胸脯:“绝对没问题。”

马秀英见朱元璋如此自信,只能由着朱元璋。

朱元璋确实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他和假扮成他的替身去现场,把陈标支开,然后换衣服在高台上主持完祭奠,再把衣服换回来,绝对不会出问题。

听了朱元璋的计划,马秀英稍稍放下了心。

“好,万事小心。”马秀英无奈,“标儿见皇帝来主持祭奠,一定很高兴。”

朱元璋笑道:“为了让标儿高兴些,这点险值得冒。”

马秀英再无奈,听着朱元璋的话,也不由跟着笑了:“好。”

朱元璋以“不到黄道吉日”为名拖着祭奠的日子。待徐达到了北平后,陈标才知道洪武皇帝要亲自参加祭奠。

他愣了许久,接下旨意,心中难以抑制地涌出,对这位还未显示出癫狂暴戾的大明开国皇帝的好感。

陈标想,他现在越来越努力,除了在洪都之战被迫从“旁观者”被拉入这个乱世中之外,朱元璋本身的人格魅力,让他不由自主想帮忙,也是重要原因。

“陛下有军务在身,来了北平后,当日就要去巡视边境。多余的礼节就不用了。”徐达道,“我会在这里留一会儿。北平不是缺粮缺钱吗?陛下让我留在这,你做好那个叫报表的东西,直接交给我审核,我审核完就给你送粮送钱。”

陈标感激道:“谢谢徐丞相。”

徐达故作委屈:“标儿啊,怎么,现在你当了知府,都不肯叫我一声叔叔了。”

陈标板着脸道:“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不可混为一谈。陛下和徐丞相愿意为我行个方便,我就更应该事事谨慎。”

徐达给了朱元璋一个“你看,标儿又来了”的眼神。

朱元璋拍了拍陈标的肩膀,道:“说得好。徐达你多学学。”

徐达叹着气笑道:“好,我肯定好好学。我也是个公私分明的谨慎人,老大你还不了解我?”

朱元璋虽然想损徐达几句,但徐达确实是这样的人。他微微颔首:“好好保持,多和我家标儿学!”

陈标本来很严肃,听了自家爹的话后,严肃不起来了。他开玩笑道:“爹,徐叔叔现在是丞相,你对他尊重点。你看,徐叔叔以后好歹也是排名前三的功臣,地位或许会比你高哦。”

徐达乐了:“对!陛下说最迟明年就要先定下一批开国功臣来。我怎么也能算得上前三,老大你当个影卫,说不定都没有名字呢。”

朱元璋:“?”你信不信我把你名字写到倒数第三?!

徐达乐完就跑,没给朱元璋揍他的机会,把朱元璋气得脸色铁青。

陈标安慰朱元璋:“没事,爹,你做的隐秘的事,不好记作功劳。陛下说了,你的功劳,以后让太子直接给我,我肯定能封国公,咱们家以后绝对地位不会低!”

朱元璋心情复杂:“嗯。”

他现在满脑子就想怎么把徐达从功劳簿前三给踢出去,陈标年幼不耐冻,派人将撒纸钱的陈标送回北平。

陈标在马车上只挠头:“总觉得怪怪的。”

但他冥思苦想,又想不出哪里奇怪。他就只能将其归结于朱元璋不注重那些繁文缛节,心意到了就好。

总不能是皇帝和自家爹合伙瞒着自己什么吧?

陈标被自己的脑补给逗乐了。

怎么可能。就算自家爹有事瞒着我,老爹何德何能能让洪武皇帝跟着一起胡来?洪武皇帝又不是我爹那个逗比。

陈标笑完之后,撩开马车厚重的窗帘,看向马车外厚重的雪花。

快到北平城的时候,天色昏暗,陈标望着蒙着一层黄昏阴影的雪花有些走神。

他想,天暖了好些时日,偏偏这段时日倒春寒,偏偏今日下起了鹅毛大雪。难道老天爷真的有灵,将雪花撒做纸钱,祭奠阵亡将士?

然后陈标摇摇头。

这乱世阵亡的将士那么多,老天爷什么时候大发慈悲过?与其拿着正常的天气感动,不如多想想正经事。

比如这场倒春寒会不会影响春耕。如果倒春寒持续下去,恐怕种子会烂在地里了。

陈标正想着,突然发现前面燃点火光。

他立刻询问:“怎么回事?”

卫兵询问之后,回禀道:“北平的百姓知道今日要祭奠因阻挡元兵攻打北平而阵亡的将士,自发在门口挂起了灯笼。河里的渔家也挂了灯笼,说咱们大明的兵基本家都在南方,顺着这渔火,能找到去大运河的路。”

陈标微愣。

他又问道:“这里原本是元大都,我们来这次还不到一年。”

过了这个月,才刚一年。

卫兵道:“这一年他们吃饱了肚子,没人饿死,当然不想元兵回来。而且元兵凶悍,回到了北平肯定要抢掠杀人。”

卫兵顿了顿,又道:“我们进北平的时候没有杀人,还让他们吃饱了肚子。他们不想元兵回来。百姓是这么说的。”

显然,卫兵也问了和陈标一样的问题。

陈标又愣了一会儿,小声道:“是这样啊。先别回去,带我去通惠河。”

卫兵听令,驾驶马车来到通惠河。

领队的陈英策马过来,问道:“标儿,发生了什么事?”

陈标摇头:“没什么,就是想来这里看一会儿再回去。”

陈英看着通惠河中的渔火,叹了口气:“好,我给你生堆火。”

陈标坐在河边石头上,陈英让人给他撑伞挡住雪,又在他身旁升起一堆篝火。

“北平城外的村庄挂起了灯笼,城里呢?”陈标问道。

陈英道:“我命令去开门的卫兵刚回来,他说城里也亮着灯笼。”

陈标抱住膝盖,轻轻哼起了一首歌。

陈英惊讶:“这首歌是你做的?”

陈标摇头:“不是,是碰巧听来的。”是大学校庆被迫参加合唱比赛学会的。

陈英道:“可不可以教我唱?我还没听过类似的曲调。”

陈标点头,声音稍稍大了一些。

“北风吹起,芦花飞舞漫天霜……”

简单几句歌词,又是大白话,陈英很快就能跟着唱。

守卫着他们的军士们也不由自主跟着哼了起来。

很快,不知道从谁开始,唱歌的声音越来越大,歌词越来越清晰。

通惠河已经化冻,只是几日倒春寒,还没有将河冻住。渔家的船在河面上,正好碾开浮冰捞鱼。

夜间也有可以捞的鱼,渔家并未这么早睡去。

他们听到歌声后,走到甲板上好奇观望。当他们看到穿着官服的少年郎时,就算不认识陈标,也立刻知道这位就是让他们今年家中没有再饿死人的陈知府。

陈标唱的词是官场用的“雅言”,渔民们本来听不太懂。

有一个懂雅言、也懂北方话的小吏灵机一动,用北平这边常用的汉家方言大声唱了出来。

正趴在船头甲板给陈标磕头的渔家听到这大白话的歌词,先呆了一会儿,不知道从哪鼓起来的勇气,居然也跟着唱了起来。

他还是扯着嗓子唱的。

渔家都会渔歌,唱渔歌是渔家为数不多打发时间的爱好,也是他们与相邻的船交流的方式。

渔家看着瘦弱,嗓子一开,比陈标这边响亮多了。

陈标听着渔家的歌,站了起来,也拉开嗓子高声唱了起来。

他今年年底才会到十二周岁,现在正卡在变声期前最后的童声阶段,嗓子十分清亮悦耳。

在陈标的带动下,陈英和卫兵们都跟着放开了声音。

很快,又有新的渔家加入;城外村庄中,也有人提着灯笼伫立在门口,跟着一同唱了起来。

他们就在城门口的河边。

城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开,带着帷帽的马秀英提着一盏白色灯笼,领着一众提着灯笼的百姓鱼贯而出,走到了河边。

渔船和官府的船只在守军的指挥下,在河中靠岸排成两列,皆灯火通明。

“娘,你怎么来了?”陈标赶紧停下唱歌。

马秀英笑着拂去陈标的泪水,道:“很好听。”

陈标抿着嘴:“这样好吗?会不会给百姓带来麻烦?”

马秀英道:“你以为是我带他们来的吗?不,是他们请求出城,来河边为将士们送行。”

陈标怔住,然后缓缓点头:“好,我们送他们一程。”

陈标接过一盏灯笼,和马秀英并肩站在河边。

长长的灯火,勾勒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

朱元璋只比陈标晚走一刻钟。他回来的时候,正好远远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

朱元璋和陈标一样,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得知原因后,朱元璋看着那一条长长的灯火之路,驻马不前,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陛下,不过去吗?”徐达问道,“你现在换了衣服,标儿不会知道你是大明皇帝。”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从马上跳了下去,大步跑向河边的妻儿。

朱文正和李文忠紧跟其后,也飞速跑了过去。

“义父,等等我!”

“义父,为什么不骑马,非要跑着去啊?!”

徐达没有过去。

他和燕乾一起背靠着马车,看着灯火发呆。

()